為什麼那是藝術?藝術到底對我們意味著什麼?我們怎麼來看藝術?藝術是約定俗成的嗎?藝術一直以來都是固定概念嗎?而那個為什麼又不是藝術?那麼藝術的邊界在哪裡?在許多的不同場合裡,公眾對藝術的概念其實是非常困惑而含糊的,可又羞於啟口和表達,這其實是個非常本質性的問題,不僅僅是對公眾,同時也對於理論家和藝術家。

藝術從來沒有被確定過

很明確的說,藝術從未被確定過,包括現在我們對於藝術的困惑,這個是跟當下藝術新流變密切相關的,與此相同的是,在過去藝術也是不確定的,從來沒有固定藝術這回事。我們到博物館裡所看到傢俱、陶器、玉器、青銅器等展品,我們都不會產生疑惑,都說這就是藝術。但原始階段,這些卻並不以藝術形式所呈現,或者說是當時並沒有這個概念。在中國古代,這些青銅器等器物除開生活實用功能,更多是賦予一種禮儀性的功能,用來反映社會尊卑關係、社會制度等,可現在把它歸結為藝術,擁有獨立的審美架構,實際就是現代社會需求的另一種功能輸出,從側面反映了藝術本身概念就是變化的。

公眾的疑惑是對過往的藝術,心中大抵有明確的觀賞評判,可對當下藝術呈現的概念往往顯得無法適應,甚至在美術館或藝術空間,有人調侃到凡看到不正常的就稱之為藝術。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困惑?這正是藝術本身發展的一個特點,當下的藝術已完全顛覆既有概念,特裡·巴雷特在《為什麼那是藝術》一書中作了很好的分析,他一開篇對藝術分了兩個方面的定義:一是開放性;二分類性。

開放性的定義其實是沒有定義,藝術家本要勇於挑戰既有的藝術概念,從本質來說,就是反對試圖找出藝術絕對本質的任何定義,你想要找出這樣的定義,藝術家就是要反對這樣的定義,開放性對藝術的定義始終在尋找當中,始終處於尋找和突破的過程當中,所以大家應該打破對藝術既有的思維模式,藝術並沒有塵埃落定的一個概念。

不過,在分類性定義之時,藝術還是會有一些框架性界定的,就在於藝術作品是藝術家有意識有觀念去創作完成的,這區別於普通人的一般性活動,當然還有公眾對這個行為的參與和反應。更為重要的,藝術是要語境和系統認知的,是否納入藝術作品,是需要一個藝術體系來認定,這個體系包括批評家、學院、畫廊、美術館等一整套系統;當然,這是有困惑的,甚至是有掙扎和搏鬥的。在認定的這個過程中,也許你會疑惑為什麼有些“作品”就不能被認定,就此也可以舉些例子,這些例子不僅對藝術界產生了新挑戰,也會重新把它定義成為一個新的藝術方向,比如杜尚的作品(小便器)震驚了整個藝術界,直到現在仍然存在許多的爭議。

實際上,即使你到了現場去看這個作品,其實也就是一個小便器簽了杜尚的名字,但這作品卻產生很深遠的影響;回到當時歷史背景下,我們在繪畫作品裡很難表達行動感,即使表達工作的人也是凝固的瞬間,也是擺一個動作,在杜尚《下樓梯的裸女》這幅作品中的裸女有很多重影,如劈柴般將畫中人分開了幾半,而這件作品是根本無法進入當時歐洲的主流沙龍展覽,輾轉到了美國,由於美國是新興的國家,對此阻力相對小,這件作品被收入紐約軍械庫展覽中,仍然引起廣泛的爭議與指責。

這種情況下,普通藝術家通常會覺得沮喪,杜尚反而倒覺得公眾的反應是重要藝術作品組成的一部分,所以下一輪展覽的時候,杜尚被邀請為作為評委會主席,他覺得報復時機到了,就把小便池放入展覽裡面,從而引起軒然大波,杜尚用非常直觀及粗暴的方式,挑釁了當時的藝術體系和主流審美,因為這些體系已然凝結成固有的意義,包括藝術家和組織系統,充滿了戲劇性的是,這件名為《泉》的小便器,在這個關鍵節點中,卻被整個藝術史的脈絡所認定,當然,在他之前如印象派及梵古都曾衝擊過主流系統的認知,但杜尚提出問題的方式尤為尖銳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袁人偉之藝術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